- 产品详情
- 联系方式
- 产品品牌:达刚机械厂
- 供货总量:不限
- 价格说明:议定
- 包装说明:不限
- 物流说明:货运及物流
- 交货说明:按订单
- 有效期至:长期有效
二手锥双喂料机-150二手锥双喂料机-达刚机械厂一条龙服务 :
二手橡胶设备,二手塑料设备,二手EVA设备某化工企业通过采购二手水下切粒机实现50%成本优化
背景与挑战
某中型化工企业在扩产过程中,急需采购一台水下切粒机以满足生产线升级需求。然而,全新进口设备价格高达300万元,远超企业预算;国产设备虽价格较低,但稳定性和产能难以满足要求。如何在有限资金下保障设备性能与生产效率,成为企业亟需解决的难题。
解决方案:二手设备采购
企业通过市场调研发现,国际的水下切粒机二手市场流通量较大,且性能衰减可控。经综合评估后,企业选择从欧洲某破产化工厂拍卖中采购一台使用周期仅3年的德国产二手水下切粒机,采购价仅为150万元,较新机成本直降50%。为确保设备可靠性,企业委托第三方检测机构对设备部件(如切刀系统、温控模块、传动装置)进行全维度检测,确认其运行状态良好,剩余寿命可达8年以上。
实施与成效
设备到厂后,企业投入20万元进行清洁维护与局部升级,包括更换密封件、优化电气控制系统等,总成本控制在170万元,较采购新机节省130万元。调试后设备产能达到设计标准的92%,且产品质量与全新设备无异。此外,二手设备因无需定制生产周期,较新机提前4个月投产,助力企业快速抢占市场订单。
经验总结
1.评估二手设备价值:通过技术检测和历史数据追溯,确认设备剩余价值与适用性;
2.供应链资源整合:借助国际拍卖平台与二手设备代理商,拓展采购渠道;
3.全周期成本核算:将维保费用、调试周期等纳入成本模型,确保综合效益化。
该案例表明,在装备采购中,二手设备可作为企业降本增效的有效选项,尤其适用于资金有限但追求技术可靠性的制造企业。通过科学的评估体系与风险管理,企业能以较低成本实现产能升级,同时减少资源浪费,契合可持续发展理念。






在采购二手水下切粒机时,建议通过以下渠道筛选高设备,并注意风险控制:
一、渠道优选
1.垂直交易平台:B2B平台提供设备参数验证服务,可要求卖方提供原始出厂记录和维修档案。重点核查主电机、减速箱、切刀系统等部件使用时长。
2.设备翻新商合作:翻新企业提供整机性能检测报告,有质保期。典型报价为新机价格的40-60%。
二、风险规避策略
1.技术验证流程:
-要求72小时试机测试,观察产量波动不超过±5%
-检测切粒均匀度(粒径方差≤0.3mm)
-水电消耗比对原厂标准(如380V/50Hz工况下能耗差异≤15%)
2.法律文件审核:
-查验设备海关进口凭证(针对进口机型)
-要求提供环保合规证明(重点区域需满足GB31572-2015标准)
-签订附条件付款协议(设置15%尾款作为质保金)
三、增值服务谈判
1.争取包含基础培训和易损件包(切刀、密封件等)
2.协商物流方案(重型设备建议吊装运输,费用约设备价的3-5%)
3.要求提供原厂图纸备份(控制系统电路图、液压原理图等)
建议优先考虑2018年后出厂设备,重点关注品牌二手机型,此类设备剩余使用寿命通常可达5-8年,部件更换成本可控。通过系统化评估,可确保设备采购综合成本较新机下降40-50%,投资回收期缩短至1.5-2年。

远程技术支持:快速响应解决水下切粒机突发问题
水下切粒机作为高分子材料生产的关键设备,突发故障可能导致产线停滞、原料浪费甚至设备损伤。针对此类紧急问题,远程技术支持凭借快速响应和诊断能力,成为保障生产连续性的解决方案。
1.快速响应机制
远程技术支持团队通过24小时在线服务,在接到故障报警后10分钟内启动响应流程。首先通过电话或视频连线操作人员,初步了解故障现象(如切粒不均、异常噪音、电机过载等),并指导现场人员排查基础问题(如电源稳定性、冷却水流量、刀具磨损状态)。若初步处理无效,立即启用远程控制系统接入设备PLC或物联网模块,实时读取运行参数(温度、压力、转速等)。
2.智能诊断与参数优化
借助设备历史数据与故障案例库,工程师通过趋势分析锁定潜在故障点。例如:
-切粒尺寸异常时,远程校准模头温度与切刀转速的匹配参数
-传动系统振动超标时,调取振动频谱分析判断轴承或齿轮箱状态
-水循环系统压力波动时,比对压力传感器数据与水泵运行曲线
通过模拟测试验证调整方案后,远程下发优化参数并监控3-5个生产周期,确保系统稳定。
3.预防性维护建议
故障解决后,技术团队同步提供深度分析报告,包含:
①关键部件剩余寿命评估
②工艺参数安全阈值设定建议
③预防性维护周期优化方案
对于高频故障机型,可部署远程监测系统,实现振动、温度等关键数据的实时预警。
通过"即时响应-数据诊断-云端修复-持续优化"的四步闭环,远程技术支持可将水下切粒机的故障处理时间缩短60%以上,同时降低30%的意外停机风险。这种模式特别适用于海外项目或偏远厂区,在疫情等特殊时期更能体现其技术价值。企业应建立标准化故障代码库,并储备易损件快速更换方案,与远程支持形成完整的技术保障体系。







